学院组织新入职教职工赴宝坻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开展社会考察活动
2025-04-14

为加强新入职教职工对区域创新发展的了解,提升社会实践与产教融合能力,4月10日下午,学院精心组织全体新入职教职工前往宝坻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开展社会考察活动。通过实地参观科技城重点项目建设、调研科技创新企业,帮助新入职教职工直观感受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意识。

考察首站是天津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协同发展中心。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不仅是京津两市的重点合作项目,更是演绎京津“双城记”的前沿阵地。宝坻区聚焦打造“类中关村”的产业生态,将北京中关村推出的5大类20大项203个小项服务全部移植到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建立起涵盖科技成果转化、公共实验检测、金融超市等“十大服务平台”,成立政务服务“陪跑工作室”,推行“654陪跑”政务服务机制,形成了“一站式”常态化服务模式。

在科技城协同发展中心和宝坻区智能网联公交示范路运营中心,每位老师都全神贯注地聆听讲解,不时驻足观看展示资料,认真记录关键信息。通过讲解员生动且细致地讲解,老师们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城在政策支持、服务创新以及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强大优势与巨大潜力。他们纷纷表示,此次参观让他们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地理解,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科技城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二站探访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较早入驻企业之一,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紧跟全球AI发展浪潮,坚持“核心技术筑底,行业应用创新,生态合作共赢”理念,坚持以AI为核心的“3+2+X”战略,致力于垂直细分领域的突破与创新,专注于为行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机器人无人值守系统和轨道智能驾驶系统,正在朝着行业创新领先的智能技术公司发展。

在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全体新入职教职工参观了展区展示的煤矿井下无人值守机器人、园区无人值守机器人、轨道式无人值守机器人等先进产品,并与现场工作人员积极交流,深入了解产品的技术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市场前景。他们表示,这些前沿的科技成果不仅让大家看到了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带来的强大动力,也深刻认识到智能技术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意识到,作为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使命,今后将更加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实地参观考察活动,让全体新入职教职工深刻感受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区域创新发展的蓬勃活力与无限机遇,也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下一步,学院将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实践与科研项目,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学院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观学习心得

城市建设学院教师 熊新才

此次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参观考察,深刻重塑了我对教育科技创新的认知:教育须以创新为脉、以需求为锚、以民生为尺。科技城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区域发展注入活力,其展示的先进技术,深刻揭示了“科研-产业-民生”的闭环逻辑。宝坻区智能网联公交示范路中心的落地,更体现了科技城对科技融合的前瞻布局。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将以此次参观考察为契机,打破“实验室孤岛”,将前沿技术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积极构建“需求洞察-知识重构-实践反哺”的能力迭代链,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教学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也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严谨的态度,将科技创新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努力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智能制造学院教师 郑来旺

本次参观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对区域发展的核心驱动作用。在科技城协同发展中心一楼展厅内,我通过视频观看、讲解员讲解的方式,系统了解到了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是京津两市携手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重点项目,承担着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唱好京津“双城记”的重要使命。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此次参观考察让我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有了全新认知,而科技城对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更启示我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探索并构建“教学—实践—创新”的育人体系。本次参观考察对我而言,既是一次开阔视野的学习之旅,更是一次责任意识的提升,未来我将立足岗位,把所见所感转化为育人实践,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信息工程学院教师 周欢

作为新入职教师,我有幸参与本次学院组织的参观考察活动。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这座从阡陌村庄崛起的现代化科技城,以创新为引擎,生动诠释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作为中关村在京外的首个重资产投资项目,科技城不仅承载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使命,更通过“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模式,构建起新一代产业集群。在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无人值守机器人、电力巡检机器人等前沿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更是展现了科技城对创新的执着追求。作为一名肩负育人使命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将以科技城的创新实践为鲜活范例,将其融入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科技转化的过程,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促进学院发展和社会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经济学院教师 李可非

此次有幸参观考察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让我真切领略到其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强劲引擎的独特价值与非凡魅力。科技城依托高铁与高速构建的“一小时通勤圈”,极大缩短了时空距离,为区域间的人才流动、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科技城正将创新势能转化为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动能,一系列创新政策吸引了1200余家高新企业集聚,形成了新能源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种类繁多的智能机器人让我直观感受到科技创新发展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潜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与企业的对接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管理学院教师 李征

在本次参观考察活动中,我有幸走进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深切体会到其依托天津宝坻的区位优势和中关村的创新基因,全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所具有的前瞻性意义。科技城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机器人以及智能交通等前沿产业,精心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其中,园区“人才-技术-产业”的闭环设计理念让我深受启发,促使我深入思考如何将课堂理论与产业需求更加紧密地衔接起来。此外,智慧园区建设中展现的机器人技术、车路云协同的数字化管理平台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我的教学提供了丰富案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将主动对接产业前沿,积极将科技城的创新基因有机融入教学与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学院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思政部教师 杨柳

天津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实践阵地,汇聚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生态完备且成熟,科技创新与民生需求实现了深度融合。其地处京津冀腹地的独特区位,仿佛是一扇洞察当代中国发展的绝佳窗口。参观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产学研融合在这里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融合不仅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更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和广阔的就业前景。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将充分借助此次参观的宝贵所得,引导学生密切关注国家战略,深刻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通过深入剖析科技园区“研发-转化-应用”的创新链条,让青年学子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真正领悟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深刻内涵。

学生处辅导员 冯韬洛

天津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高地,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北京的科研资源、天津的制造能力、河北的产业配套实现了深度融合与优势互补,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让三地紧密相连,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得以自由流动,共同创造出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科技城提供的优质服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企业入驻时的政策扶持,到人才生活的各项保障,无不体现着细致入微的关怀。通过此次参观,让我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魅力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也坚信科技城将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持续为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作为一名大学生辅导员,我也将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创新发展动态,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体育部教师 李济宏

近日,学院精心组织开展新入职教职工参观考察活动,我有幸参与其中,一同走进了宝坻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置身于科技城之中,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宝坻区所蕴含的区位优势与发展潜力,也深切感受到科技兴国的磅礴力量正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宝坻区智能网联公交示范线路运营中心的云控平台宛如一个智慧交通的“大脑”,精准调度、高效运营。而新松智能科技公司的智能机器人充分展现了智能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极致便利。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不仅要将这次参观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入日常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前沿,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努力成为学生探索科技世界的引路人。同时,我也期待着,在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中,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增添新的光彩。